據(jù)新華社報道,7月10日,樊錦詩從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談會在敦煌舉行。會上正式命名了編號381323小行星為樊錦詩星。繼向北京大學捐資1000萬元支持敦煌學研究后,樊錦詩再向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捐資1000萬元,用于敦煌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和急需人才培養(yǎng)。捐款來自樊錦詩所獲獎金及個人積蓄。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解冰(右)為樊錦詩(左)頒發(fā)捐贈證書。(來源:新華社)
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發(fā)布的公報顯示,樊錦詩為中國石窟考古與保護做出了重大貢獻,構(gòu)建了“數(shù)字敦煌”和綜合保護體系,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保護提供了范例。
“敦煌塑造、成就了我,沒有敦煌也沒有我的今天。各項殊榮遠遠超出對我個人的表彰,榮譽應該屬于敦煌研究院、屬于甘肅省、屬于中國文物界?!狈\詩說,“服務敦煌是我終生的夙愿。”
據(jù)新華社報道,六十年一甲子。在敦煌莫高窟,85歲的樊錦詩已工作整整60年。
樊錦詩(資料圖 來源:新華社)
60年前,我國近代考古學奠基人之一的蘇秉琦,請即將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yè)畢業(yè)的學生樊錦詩喝了一杯咖啡。忐忑中,她記下了先生的囑托:做好莫高窟的考古報告,“就像研究歷史必看二十四史,研究石窟也必看考古報告”。這一囑托,同樣來自樊錦詩的業(yè)師、我國石窟寺考古開創(chuàng)者宿白先生。
在莫高窟的60年間,樊錦詩的青春年華曾被耽誤過,她也因其他工作奔忙過,但卻從未忘記老師們的囑托和自己肩上的責任。終于在73歲那年,她完成了《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兩分冊8開780頁,僅單冊就是無法一手拿起的厚重分量。這也是我國第一份正規(guī)的石窟寺考古報告。
“沒把考古報告做好,我這一輩子到敦煌干什么來了?”這是樊錦詩的信念。她常說,要用歷史的態(tài)度看考古報告,它不僅是給今天讀者的,也要流傳后世。留史的東西必須科學、準確、全面,絕不能以訛傳訛、誤導他人。
樊錦詩曾參加莫高窟南區(qū)窟前遺址等發(fā)掘清理工作;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合作或獨自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這是學術(shù)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
“我相信事情是一棒接一棒地做。我做了我的這一段,現(xiàn)在能做一點是一點。我期待并且相信年輕人會做得更好?!狈\詩說。
從1975年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長,到2015年初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從事管理工作整整40年。1985年至1986年,敦煌莫高窟開展申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工作,樊錦詩是申遺負責人。
“開始我也不太懂為啥申遺。填寫材料的過程,給了我莫大刺激,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可是了不得的事兒!”一方面系統(tǒng)梳理莫高窟的地理位置、歷史文獻、文物價值、研究成果等,讓她進一步看清了莫高窟的價值。另一方面,學習有關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國際公約,讓她了解了文物保護利用的先進理念。
1987年,莫高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批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有6項標準,只要符合其中一項即可?!澳呖?項標準全都符合,價值特別高。我心想,我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讓莫高窟的保護管理真正符合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要求?!狈\詩說。
“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辟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jīng)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發(fā)。心歸處,是敦煌?!边@是2019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上的頒獎詞,也是樊錦詩的生動寫照。
資料來源:新華社 、中國青年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