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敏回到國寺營學校已經(jīng)兩年了,她教著小學六年級的英語。在孩子的身上,她經(jīng)常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12年前,陳進敏六年級的時候,被姚基金選中參加首屆籃球季全國集訓及聯(lián)賽。在四川打比賽的時候,她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做“拼了”。最終團隊在全國48支鄉(xiāng)村隊伍里取得了小組第2的好成績。
這足以改變那個12歲的女孩。隨后的她,考上高中,考出青海,又回到了培育她的這個小學教書,讓更多孩子走出去。
她這12年的路徑,就像是這所山村學校的樣子:從大山里走出去,見到更大的世界,再將體育的力量傳遞給更多人。而這也正是姚基金“以體育人”理念的目標之一。
2024年暑假,國寺營學校男子籃球隊的孩子們在學校訓練。 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以體育人”
陳進敏如今教著六年級的英語,也是六年一班的班主任。學校里,她12年前參加姚基金比賽時的照片常常會引起孩子們的好奇。他們追著陳進敏問東問西,“照片是在哪拍的?”有時候還跟小大人一樣問她:“姚基金對你有什么影響?”“現(xiàn)在怎么看待這些事情?”
陳進敏會在班會課時講給他們聽,或者談到“夢想”這個話題的時候拓展一下。她覺得,教育這件事,親身體驗永遠比其他故事要強。
陳進敏(左二)教女孩子們籃球技巧。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陳進敏的言傳身教影響了很多孩子,賈進瑩是其中之一。
一個暑假結束后,賈進瑩的臉又曬黑了一些,每天晚飯后固定的打球活動,讓她保持著良好的籃球球感。她在國寺營學校六年級一班的籃球女隊里負責組織進攻,石文婷和王玉蕊是她的搭檔,分別負責防守和搶球。幾個身高還不到一米六的小女孩傳球的時候,喊著暗號配合默契,總能打敗隔壁班的女隊。
國寺營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一共700多人,從三年級開始,同年級的一二班之間會在每個學期舉辦班級賽。班里的男生女生各挑出5個喜歡籃球的隊員,代表班級“出戰(zhàn)”。
這種打籃球的傳統(tǒng),校長李清奇從一年級就開始給孩子們啟蒙了。每個國寺營學校的一年級新生,都會獲得一本《我愛籃球》的校本教材,這個傳統(tǒng)已經(jīng)延續(xù)了10年。教材是由李清奇和姚基金的志愿者一起編寫的,里面講述了國寺營學校與籃球的淵源。
校長李清奇和姚基金的志愿者一起編寫的《我愛籃球》校本教材。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2010年,姚基金在青海省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的推薦下,援建了國寺營學校一棟教學樓,國寺營學校也成了基金會在青海省援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學。2012年,當姚基金準備開啟首屆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項目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將自己所支持的希望小學都納入這個項目中,國寺營學校就是其中之一。
賈進瑩現(xiàn)在的英語老師,也就是陳進敏,當時正是國寺營學校六年級的一名學生。當聽到姚基金要招募喜歡打籃球的隊員時,陳進敏沒敢報名。“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接觸過籃球,學校的體育課是別的主科老師代課,基本都是自己玩自己的?!标愡M敏因為平時活潑好動,被老師推薦加入了籃球隊。
姚基金的志愿者是樂山師范學院的學生,給孩子們進行了兩個月的支教訓練,每天中午和下午的兩節(jié)課都會練習籃球。40多個學生里,最后有8個被挑選上,前往樂山參加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全國集訓及聯(lián)賽。
2012年,陳進敏作為首屆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受益學生參加活動。受訪者供圖
因為有著其他隊伍難以比擬的高原訓練的基礎,體能優(yōu)勢讓陳進敏和小伙伴們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團隊在全國48支鄉(xiāng)村隊伍里取得了小組第2的好成績。8個孩子從樂山回來后嘰嘰喳喳地議論著外面的見聞:樂山大佛、體育場、動植物園以及香辣的川菜。
副校長張世梅記得,第二年籃球季時,孩子們不再羞澀,踴躍地舉手報名。
“體育是學習的助燃劑”
參加姚基金首屆籃球季全國集訓及聯(lián)賽的經(jīng)歷,在陳進敏心里種下了一粒種子。
對于陳進敏來說,在籃球季最重要的不是學會打籃球,“第一重要的是讓我看到了更多,不只是外面的世界,還有未知的自己?!?/p>
到四川的第二天,陳進敏下決心要好好學習,不僅要上高中,還一定要考出青海。之前,這個問題對于她來說一點也不重要?!吧闲W的時候,就有同學說讀完初中就去打工,因為村子里打工的人也過得挺好?!?/p>
在報考大學時,陳進敏選擇了同等分數(shù)里最遠的學校,從西北到東南,跨過了2500公里來到廣東。她還在姚基金的一次公益活動上,意外見到了偶像趙睿?!斑@都是樂山之行帶給我的勇氣,即使家人擔心我離家太遠,我還是會說服他們。”
陳進敏坐在國寺營學校以前上學的座位,現(xiàn)在的她已經(jīng)是母校六年級的英語老師。 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與陳進敏一同成長的還有國寺營學校。
校長李清奇上大學時,就是校足球隊的隊員,他深知體育運動帶給一個人的變化不僅僅是強壯身體,對于孩子們來說更是他們的玩伴和社交的途徑?!盎@球隊很有意義,它能把整個團隊的集體榮譽感培養(yǎng)起來。”
參加首屆籃球季的孩子們回校后,李清奇就嘗試在每個班成立班級籃球隊。當時的籃球架只是個木質桿子,籃筐上還裂了個縫,操場是土地,一下雨就和泥,但孩子們依舊打得很熱鬧。
后來,李清奇向湟中區(qū)教育局申請來了農(nóng)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補助資金,給學校修了塑膠跑道,鋪設了人工草坪;招募了學籃球出身的體育老師;還把姚基金捐贈的籃球分配給每個班,只要一下課,孩子們就抱著球跑到操場上玩。
校長李清奇和校隊的孩子們休息聊天。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孩子們從六年級開始就有機會被選拔進校隊,一直到九年級。最好的一次成績,籃球隊在湟中區(qū)中學生籃球賽里拿到了第一名,對于一所鄉(xiāng)村學校來說,這很難得。
每年9月開學季時,教師隊會和初三孩子打友誼賽,老師們會拼了命贏一場——想讓孩子們鉚著勁努力一年。轉年6月再戰(zhàn),老師一般都會輸——孩子們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有了結果,有助于幾天后的中考。
這些巧妙的安排,孩子們都不知道。
韓偉葳今年剛從國寺營學校畢業(yè),考入了湟中一中清泉班,這是湟中區(qū)最好學校里的尖子班,每個班都會有清華的學生來支教。
上初中的時候,他在國寺營學校校隊里打中鋒,參加過最難忘的一場比賽是去年在多巴鎮(zhèn)中心學?!皫p峰對決”籃球賽里,和同樣在多巴鎮(zhèn)的雙寨學校打半決賽。對面隊員普遍比他們高一頭,國寺營學校輸了。
挫敗感沒有停留很久,就被溫暖代替。體育老師請他們吃了牛肉面和青海面食“貓耳朵”,一邊吃一邊給他們復盤比賽。
比賽結束后的一堂課,韓偉葳沒回答上來老師的問題。老師說:“看你比賽輸了,不忍心你站著,你就回到座位上吧?!表n偉葳感覺到整個學校都在關注著他們,這讓他很感動。
“隊友之間的配合還有士氣都是贏比賽的關鍵,當時上場比較緊張,隊友之間沒配合好。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是想沖一沖?!表n偉葳說。
剛從國寺營學校畢業(yè)的韓偉葳在家中練習籃球,他考上了區(qū)里最好學校的尖子班。 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體育越好的孩子,往往學習成績越好?!崩钋迤娼衲曜鰸M了30年的校長,帶過的孩子少說也有七八千人。跟韓偉葳一樣,他的很多孩子都證明了“打球耽誤學習”是個偽命題。
湟中區(qū)是青海最大的區(qū)縣,有50多個初中,多巴鎮(zhèn)國寺營學校已經(jīng)連續(xù)12年在區(qū)里排名前五。
國寺營學校畢業(yè)的祁湃,也在湟中一中清泉班讀高三,面臨著升學的壓力。剛考進高中時,他跟體育特長生打過籃球,發(fā)現(xiàn)自己確實不是走職業(yè)的這塊料。“感覺到很挫敗?!钡钆群芸鞆倪@種感覺中走出來了,“我想先把學業(yè)弄好,考上好大學會有很多時間再打球。”
他把小學和初中的籃球經(jīng)歷當作自己的啟蒙?!拔夷苤雷约旱奶熨x比不上他們,但我覺得以后通過努力還能彌補?!?/p>
李清奇覺得這些孩子很清醒,不盲從。真正靠體育走出大山的,終究是鳳毛麟角,認識到自己不如別人的現(xiàn)實,并且能夠坦然接受,這是人生很重要的一課。
體育老師帶孩子們在學校里練籃球。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向上生長”
李陽春在六年級剛轉入國寺營學校時,就被李清奇一眼看上選進了校隊。
“班上的小伙伴都很羨慕,他們問我是不是偷偷練了?!痹谵D學之前,他一直和國寺營學校的一個學長打球,還拜了師。暑假他們會從早上九點打到中午,回家吃個午飯再打到太陽落山。身上被曬脫皮是常有的事,回家沖個涼繼續(xù)打球。
他喜歡突內線。在校隊里他是控衛(wèi)或者分衛(wèi)的角色,觀察對手的破綻,把球傳給隊友。李陽春最近向體育老師學了一招,“做控衛(wèi)的時候,后腳蹬地爆發(fā),比直接沖過去要快一些。”
姐姐在新疆工作,很支持他打球,一年下來用自己賺的錢給他買兩三雙籃球鞋。家里的院墻上釘了一個籃筐,籃筐安裝的時候李陽春才11歲?,F(xiàn)在李陽春已經(jīng)一米七了,家里的籃筐能輕松扣籃。
廣西龍州縣公益項目中的小隊員,在體育課上訓練籃球基本功。圖源:姚基金
因為新農(nóng)村建設,現(xiàn)在湟中區(qū)的每個村都有廣場和標準籃球場,李陽春可以隨時去球場練習。他會在寒暑假拿著手機一點一點模仿球星的動作,期待著開學后和隊友們“斗?!薄?/p>
除了籃球外,國寺營學校也把體育鍛煉延伸到了更多的領域。乒乓球、羽毛球,這些社團每周都有兩次訓練課。學校每個學期會舉辦體育藝術節(jié),只要學生提出“挑戰(zhàn)”,教師隊都會“迎戰(zhàn)”?!澳呐乱粋€大課間,我們也能打一場比賽。我們碰到最小的挑戰(zhàn)者是五年級的孩子們。”李清奇說。
每年重陽節(jié),學校都會舉辦登高比賽。比賽前,老師要先去爬,站在山腰不同的位置護送孩子們。副校長張世梅因為軟骨增生,從高中開始就沒上過體育課。但從她來到學校之后,破了例。
別的老師爬一個小時,她得爬一個半小時,“以身作則,不然怎么告訴我的娃要好好爬山?”
有時,她會跟著班一起走。她走得慢,總有孩子眼尖,過來扶著她一起走。走得快的女生,在山頂上大喊著“親媽,快上來呀!”“親媽”,這是孩子們給她起的外號。
李清奇還在山坡上沒人耕種的地方圈了一塊地,不同季節(jié)帶學生去種油菜、土豆。下山的過程中有撿垃圾活動,誰撿得多,給個獎。
“以體育人”已成了國寺營學校的一種教育理念。2017年,姚基金發(fā)現(xiàn)國寺營學校已經(jīng)能夠進行后續(xù)的向上生長,于是逐步退場,用有限的資源去幫助更多的鄉(xiāng)村學校。
一場“教育實驗”
國寺營學?!耙泽w育人”的成功,也正是姚基金一直努力的目標。
從2012年的首屆籃球季項目到現(xiàn)在,姚基金已派出6512名支教志愿者來到全國各地,他們大多是體育教育或運動訓練專業(yè)籃球專項的大學生。在經(jīng)歷了姚基金45課時的專業(yè)培訓,1至2天的跟崗實習,通過最終考核后,大學生們來到鄉(xiāng)村的學校里實踐。
在姚基金秘書長葉大偉看來,志愿者在這里不僅帶給了孩子們豐富的體驗,也了解了真正的中國鄉(xiāng)村教育?!拔覀儾粌H要求志愿者帶著孩子練球,還要求他們去家訪。很多學生在家訪后特別感慨?!?/p>
姚基金的支教志愿者們舉起屬于自己的榮譽獎杯合影留念。圖源:姚基金
2016年,姚基金發(fā)起了“微公益”的行動,鼓勵籃球季的志愿者們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學校的需求,通過眾籌改變鄉(xiāng)村學校不同的困境。有的志愿者用籌到的錢,自己去縣城里和商家討價還價,把支教學校的破舊桌椅全換成了新的;還有的用籌集來的錢,成功地更換了學校的凈水設備。
這些稚氣未脫的青年,也給鄉(xiāng)村的學校帶來了思想上的改變。葉大偉記得,四川瀘州有一所學校在樹上拴了很多高低不同的小物件,鼓勵孩子一邊走一邊來一個“三步上籃”;有一所學校把廢舊的輪胎搞到校園里,刷上不同的顏色,讓大家翻輪胎練體能;還有甘肅一個縣的鄉(xiāng)村小學,校隊里除了打固定的五人籃球,還組建了三人籃球隊。“可能大家普遍認為小學生體能弱,不適合更累的三人制籃球,但這個縣的學校還是進行了創(chuàng)新嘗試,而且做得不錯?!?/p>
2024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全國賽,獲獎隊員高高舉起了屬于自己的榮譽獎杯。圖源:姚基金
在葉大偉看來,籃球始終只是體育的一個載體,眾多學校內生出來的創(chuàng)新動力,會豐富校園體育的含義。
剛開始姚基金給參加籃球賽的小隊員劃定了“六年級及以下”的范圍,但由于學校初次參加,想贏的心占據(jù)了主導,總會派五六年級發(fā)育更好的選手上場。后來學校發(fā)現(xiàn),姚基金不是只支持一年就走,于是就把三四年級的好苗子帶出去練習,哪怕輸了也沒事?!按蠹視纬膳囵B(yǎng)梯隊的概念,甚至像國寺營學校一樣,建立年級隊伍,這是我們最愿意看到的變化?!?/p>
在籃球季舉辦的12年里,葉大偉也見證了賽事“由大變小”的過程。賽事弱化錦標,全國賽不設立總冠軍,每個小組前三名獲得冠亞季軍紀念獎杯,其他隊伍獲得優(yōu)勝獎。
今年,姚基金啟動了“姚摯友”計劃,其中一個目的是把體育明星邀請到省級比賽中與青少年互動——即使只打進了省賽,也要讓孩子們得到更好的體驗。“比賽會有輸贏,但是努力過的人生沒有失敗?!?/p>
姚明與籃球季隊員們?yōu)楸荣惣佑?。圖源:姚基金
到了今年,姚基金已走進全國近30個省份的4661所學校,給孩子們教授體育課、指導籃球技術、組建“籃球隊”參加比賽,近540萬人次的貧困地區(qū)青少年從中獲益。
在籃球季的模板建立好后,2020年,姚基金啟動美麗鄉(xiāng)村足球季,復制籃球的模式,也為170多所學校帶去了更新鮮的“血液”。
隨著鄉(xiāng)村體育教育和公益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姚基金提出了“不止于籃球”“不止于支教”“不止于學?!薄安恢褂谝稹钡男鹿胬砟?,未來,姚基金打算聯(lián)合更多的公益力量,嘗試將更多體育活動做成項目,帶給孩子。
學校與志愿者給孩子們種下了一顆種子,也期待著這顆種子發(fā)芽成長。
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全國賽上,小隊員們在賽場拼搏。圖源:姚基金
葉大偉記得,有一個很靦腆的男孩作為那年廣西崇左市唯一一個進入北京體育大學的本地學生,考入了很火的體能訓練專業(yè),也有一些參加過姚基金項目的鄉(xiāng)村孩子畢業(yè)后走入了社會,現(xiàn)在正在做體育教練。
葉大偉堅信,這只是其中的代表,更重要的是那些沒有從事體育專業(yè),卻因為公益項目而保留著體育運動習慣的青少年,“他們會帶著自己獲得的體育理念,把運動堅持下去?!?/p>
國寺營學校的老師和籃球隊隊員們。 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新京報記者 郭懿萌 實習生 徐夢妍
編輯 甘浩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