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電動車賣車16萬,換電池卻要22萬”的話題近日引發(fā)關注。據報道,上海車主張先生8年前花80萬元買的Model S,現(xiàn)在換電池要22萬元,而作為二手車出售才賣16萬元。隨著首批新能源汽車正在逼近質保大限,關于電池壽命的消費焦慮正在蔓延,消費者面臨的不僅是續(xù)航衰減的困擾,更是電池與整車壽命不匹配、脫保后更換成本高昂的現(xiàn)實。
不同于傳統(tǒng)燃油車,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關鍵零部件,不僅價格昂貴,且衰減不可逆,一旦電池進入老化期,整車價值就會不斷縮水。對于新能源車主而言,“整車仍能正常運行時,電池卻可能已經進入衰退期”的焦慮簡單卻很扎心。
一方面,車企雖有“8年或16萬公里”質保營銷,但一旦過保,消費者只能面對昂貴的電池更換成本;也有部分車企推出“終身質?!钡母拍?,但往往也有諸多前提條件限制。現(xiàn)實中,一旦脫保,高昂的換電池成本導致部分車主干脆“以換代修”,提前淘汰原本仍可使用的車輛。
另一方面,消費者買的是整車,電池具有核心價值,但電池壽命卻未能匹配整車生命周期,電池衰減與高維修成本導致新能源車在二手市場折價嚴重,進一步影響新能源二手車的流通,或使其處于低流動性的惡性循環(huán)中。
當下,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持快速增長,滲透率持續(xù)攀升,破解電池質保困局已成行業(yè)當務之急。如何才能讓消費者擺脫“脫保焦慮”?
首先,增強電池循環(huán)壽命或為關鍵,通過技術研發(fā),讓電池與整車的壽命周期一致,甚至超出整車的壽命周期,從根本上解決這一消費痛點。
其次,構建涵蓋售后維修與健康評估的標準化電池管理體系,如果車企或第三方機構能建立公正、透明的電池健康評估體系,以及更完善的電池診斷、修復和更換機制,甚至推行電池以舊換新計劃,車主就能更清晰地預估未來的電池使用成本,獲得維修成本更低的售后方案,例如更換單體電芯而非更換整體電池包。
再者,車企進一步推出更合理的電池質保方案,對“縮水”質保政策進行監(jiān)管。
此外,電池并非單純的消耗品,而是可回收和梯次利用的資源,但目前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尚未成熟,導致退役的動力電池難以實現(xiàn)真正的價值。建立更完善的回收利用體系,讓廢舊電池仍具有價值,降低消費者更換成本。
站在新能源汽車發(fā)展的高速路上,更多現(xiàn)實問題逐步顯現(xiàn),“脫保焦慮”不僅是警鐘也是革新的機遇。新能源汽車不能成為“快消品”,而是要成為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產品,不能讓消費者為行業(yè)痛點買單。
新京報貝殼財經車評員 王琳琳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