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補貼應該不折不扣送到消費者手上。圖/ IC photo


今年1月初,國家發(fā)改委和財政部發(fā)文,明確加力擴圍實施“兩新”(即大規(guī)模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要求對發(fā)現(xiàn)存在不履行價格承諾、“先漲價后打折”等價格違法行為,以及套取補貼資金的經(jīng)營主體,要第一時間取消其參與活動資格,并追繳國家補貼資金。


不過,據(jù)報道,在部分電商平臺上,有“自營旗艦店”的商品存在“先漲價后打折”的情況,導致終端消費者或未能真正享受到國家補貼,反而是商家及平臺可能從中獲取了不當利益。


一開年,相關部門就部署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充分體現(xiàn)了對提振消費的重視,以及執(zhí)行好相關政策的迫切性。然而,一些電商平臺上的自營店鋪卻存在著“先漲價后打折”的情況,這顯然是一個值得警惕的苗頭。


如媒體調查發(fā)現(xiàn),有消費者在某平臺的自營旗艦店購買了幼兒園被子三件套,“同一天,同一家店,同一件商品,享受國家補貼反而貴了14.57元”;還有的平臺上,某款參與國補的相機,短短四天中,定價卻上漲了18.52%。甚至,有消費者反映,“有的產(chǎn)品一天內會多次調價”。


平心而論,商品價格變動受多種因素影響,一些商品在國補實施前后出現(xiàn)價格變化,未必一定與平臺或商家刻意騙補有關。但短期內,同一件商品消費者在享受了國家補貼后卻要支付比補貼之前更高的價格,這就難言合理。最起碼一點,這意味著終端消費者并沒有直接感受到國家補貼帶來的實惠。


由此給消費者帶來的利益沖擊感,絕不應忽視??梢哉f,無論背后是何種原因,平臺和商家都有責任避免出現(xiàn)這樣的情形。


應該看到,該現(xiàn)象不僅影響到國家補貼的惠民度,也將抑制國補對于消費的提振作用,并傷害國補政策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先漲價后打折”的行為,本身也涉嫌價格欺詐。對此,平臺該及時給出正面解釋,相關部門也有必要跟進調查。


就現(xiàn)實來看,如何防止補貼資金遭遇“跑冒滴漏”、被騙取和套用,是所有補貼政策在實施過程中都必須直面的挑戰(zhàn)。新一輪的“兩新”政策加力擴圍實施,更需要著重筑牢防騙補等“扭曲”行為的防火墻,確保每一分國家補貼資金都不打折扣地送到消費者手上,最大程度惠民并最大化釋放政策紅利。


對此,一方面可進一步明確參加國補商品的價格保護機制。像一些平臺回應稱,“享受國家補貼則不支持價格保護”,這樣的規(guī)定是否容易留下“先漲價后打折”的空子,與國補惠民的初衷相違背,就值得嚴肅審視。相關部門不妨指導平臺加以評估、優(yōu)化,制定有利于保障消費者權益和國補政策初衷的規(guī)則。


另一方面,可利用大數(shù)據(jù)等技術,加強對國補商品價格的動態(tài)監(jiān)督,就一些“異?!鼻闆r及時向消費者發(fā)出預警。


此外,也應該更加重視提高惡意騙補行為的違法成本。如對試圖通過肆意調價來薅國補羊毛的商家和平臺,不僅要取消參與活動的資格,還應依法追究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


實施國補政策,不僅是對消費者讓利,也是商家值得抓住的促銷窗口。如媒體報道,在新一輪國補上線前夕,為了達到參與活動的標準,多款手機均集體降至6000元以內,這充分表明了不少商家都對國補活動有著高度期待。


在此情況下,從平臺到商家,都理當更加珍惜國補政策的機遇,以身作則積極遵守、維護政策實施的規(guī)范性。唯有如此,國補才能真正讓消費者和商家共贏。


無論如何,國補就應該讓消費者真真正正得實惠,而不該成為平臺和商家“上下其手”的利益狂歡。對于以“先漲價后打折”、虛假比價等行為來“截和”的各類“小九九”,必須當頭棒喝。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