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華社2024年3月報道,因擺拍、造謠、編造劇本欺騙網(wǎng)友,“涼山孟陽”“涼山阿澤”等8人因虛假廣告罪被判刑。圖/平臺視頻截圖
據(jù)央視新聞報道,為規(guī)范困境兒童個人信息使用,保護困境兒童個人信息安全,維護困境兒童合法權益,近日,民政部等18部門印發(fā)《困境兒童個人信息保護工作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辦法》明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將困境兒童標簽化,不得利用困境兒童個人信息博眼球、賺流量,不得利用困境兒童個人信息進行募捐、直播帶貨等”。
一段時間以來,不法分子利用困境兒童的真實個人信息進行“賣慘”籌款的亂象,引發(fā)輿論關注。此前,央視就曝光過多起利用困境兒童真實籌款信息騙捐的案件。不法分子盜用求助平臺上的困境兒童個人信息和圖片,欺騙不明真相的網(wǎng)友點擊虛假鏈接捐款。因此,此番,民政部等18部門就這些亂象作出要求,極具現(xiàn)實針對性。
要避免拿困境兒童個人信息進行“賣慘”營銷,首先要嚴格保護困境兒童的隱私信息。同時,也要加強對困境兒童的救助,讓公眾了解各級政府幫助困境兒童的政策及落實情況,消除信息差,避免社會公眾形成“困境兒童沒人管”的認知,不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
在一些公開案例中,困境兒童個人信息被泄露、非法使用,是“賣慘”籌款、騙捐亂象頻出的重要原因。因此,《辦法》提出,民政部門要監(jiān)督指導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有關社會組織及其工作人員,以及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等提高信息保護意識,無疑針對的就是這種情況。
現(xiàn)實中,部分公眾易于被“賣慘”營銷影響,除了人性本就具備的共情能力之外,也與其對各地幫助困境兒童的政策不了解有關。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不法分子拿困境兒童的個人信息進行“賣慘”營銷,難免有公眾以為困境兒童沒人管。但真實情況真是如此嗎?
據(jù)報道,此前,有網(wǎng)紅博主發(fā)視頻稱,“四川涼山一男孩成績優(yōu)秀,但因家境貧困輟學在家?guī)椭依镔u蘋果,主播了解后,提出要幫其在網(wǎng)上直播賣蘋果,好讓男孩回到校園”。該視頻感動了眾多網(wǎng)友,然而,該事件系網(wǎng)紅博主虛假擺拍。
這起事件中,不少公眾真以為這名男孩因家庭貧困而輟學,但按照我國義務教育法,任何一名適齡兒童不得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地方政府有責任、義務確保每個適齡兒童完成義務教育。
因此,如果存在適齡兒童輟學問題,要首先強調(diào)地方政府保障義務教育的責任,而不是在網(wǎng)上尋求救助。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正常邏輯。為此,各地要加強對義務教育法的宣傳,同時履行對適齡兒童受教育權的保障責任。
當然,也不排除確實存在個別困境兒童沒有得到及時救助的情況。對此,應該督促各地政府部門、兒童權益機構,落實國家制定的幫助困境兒童的政策,并追究未能依法保障困境兒童權益的機構與人員的責任。
對輿論曝光困境兒童未得到及時救助的情況,地方政府不能以泄露困境兒童信息、影響地方形象為由,推諉責任。如此,社會公眾也就會理性對待有關困境兒童的“求助”,并對“賣慘”營銷保持警惕。
撰稿 / 蔣理(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