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qū)花果園第三小學的老師在校園科技館內(nèi)指導學生體驗“發(fā)電錨”。圖/新華社發(fā)
據(jù)教育部網(wǎng)站消息,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其中提出,充分調動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場館、青少年宮、博物館、科技企業(yè)等力量,確保每所學校至少有1名科學副校長,鼓勵并支持高水平綜合性大學、科研院所等單位的科學家、理工科專家擔任科學副校長。
對社會作出貢獻的各行各業(yè)的科技工作者,才是孩子們最值得追的“星”。他們進校園并擔任科學副校長好處多多,其人格魅力能夠激發(fā)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科學教育扎根校園,還能幫孩子們“見賢思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此前浙江就實施了“千名科學家進校園播種”等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地方推行科技人才進校園工作并不順利,受到多重因素掣肘。比如一些科技人才普遍科研任務繁重,欠缺時間進校園科普;他們普遍沒有接受過教學方面的培訓,對中小學生知識背景不熟、缺乏對課堂的掌控等;而且對學生進行科普時也容易講得太深,超出學生接受能力,從而難以收到良好效果。
科技人才進校園,有量更要有質。發(fā)揮好科學副校長的積極作用,不僅要讓科技人才走進校園,還要提升科學教育實效,讓科技人才更好答疑解惑,打通“連接通道”,促進科技人才與中小學生的“良性互動”。因此,從教育部門、學校到科技人才、科研機構,對“科技人才進校園”都要認真對待。
比如,如何將前沿知識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地化為科普文章或課程講義,并設計出配套的簡易演示實驗等,就需要搭建好“連接平臺”。這其中,或可與第三方專業(yè)服務機構開展合作,這樣既節(jié)省了科學家的大量時間,還能讓優(yōu)質科普資源更好得到利用。
當然,對科技人才自身而言,也需認識到,進校園乃至擔任科學副校長,不只是走走過場,掛個名頭而已,要事先做好功課,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等,真正把科學知識傳遞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和興趣。
而對科技人才走進中小學課堂,家長、學校也要避免“功利化”。這樣的科普教育不是為了讓孩子在科創(chuàng)比賽中加分,而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科學素養(yǎng)。
另外,我國東西部科學教育資源不均衡。在西部偏遠地區(qū)、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也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課程等數(shù)字教育資源,讓科學家更好進校園。
總之,讓科技人才這一“稀客”成為學校的“??汀?、成為提升中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責任人”,讓科學副校長在校園“扎根”并播撒科學種子,還得在“進得深”“進得廣”等方面下足功夫,真正讓更多中小學生能夠聆聽到科技人才的教誨,點燃他們的“科學夢”。
撰稿 / 戴先任(職員)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