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周刊編輯部的年度書選已經(jīng)持續(xù)存在了逾二十年。在這二十幾年中,我們選出了眾多觸動心靈、啟發(fā)智識、開闊眼界的書籍,試圖讓這些書籍幫助我們相對更好地面對生活,面對自我。正是在對這些領悟的閱讀中,我們看到生命困惑、痛苦、愉悅、狂喜的豐富可能性。而就像有些詩人、思想家、藝術家已經(jīng)體驗或意欲抵達的,生命之豐富可能性的某種極點,或許是一種“我”與“萬有”合一的狀態(tài)。無我,無青山。只余純粹存在之光。


圖片

2024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特刊。

我們正逐一在書評周刊公號二條推送這12本被評委和編輯部選擇的好書。本篇為孫立天的《康熙的紅票》。

年度閱讀推薦相關推送:

2024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

2024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年度特別致敬

《你們?nèi)セ囊啊罚耗切┟煨〉r明的人之命運

《維吉爾之死》:與整個宇宙存在合一

《荒野之境》:重新發(fā)現(xiàn)生命與自然的聯(lián)系

《凡人瑣事》:如何面對歷史與自己?

張秋子:用文學對抗生命的無常,我想不出比這更好的事了

陳希穎:照亮閱讀的人,照亮女性的書

《“娜拉”在中國》:檢視不同敘事主導的多樣女性論述


圖片

《康熙的紅票》

作者:孫立天

出版方:商務印書館 2024年3月


圖片

孫立天

史學博士、獨立學者,《康熙的紅票》作者。


致敬詞


18世紀初,康熙皇帝發(fā)去歐洲一張朱紅色的諭令,尋找他派去多年卻杳無音訊的洋欽差。學者孫立天抽絲剝繭,另辟蹊徑,從這枚無人問津的紅票背后打撈出一段厚重的歷史。在他的筆下,我們看到那段歷史中傳教士與皇帝的關系遠比想象中密切。中西之間并非呈現(xiàn)“文明的沖突”,有著更多的對話與交融。


我們致敬《康熙的紅票》,致敬它啟發(fā)我們在全球的語境下,重新認識清朝與西方的復雜聯(lián)系。我們也致敬它的作者孫立天,致敬他用勇氣與努力肩負起歷史學者的責任,從細微的史料中發(fā)掘關鍵的問題,讓具體的史料呈現(xiàn)歷史多元的可能,打破我們看待中西交流史的定見。


答謝詞


《新京報》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孫立天,《康熙的紅票》的作者。得知《康熙的紅票》入選了“2024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的名單,我感到十分榮幸!《康熙的紅票》是我的第一本中文專著,在出版的第一年就能得到眾多媒體和讀者的注意,這都是出乎我意料的。


我想每一本書、每一件作品都有其自身的命運和發(fā)展軌跡?!犊滴醯募t票》在大家的支持下,自去年4月上市以來有了很好的曝光度,越來越多的讀者開始關注到這本書。我想真正檢驗一本歷史作品的可能是時間。我希望未來《康熙的紅票》經(jīng)得住讀者的審視,受得住時間的檢驗。還沒有看過《康熙的紅票》的讀者們,我邀請你們翻一翻這本書。這是一本可以就著咖啡或清茶,陪你度過冬日下午的休閑讀物。如果你正好是清史、中西交往史的研究者,我也邀請你來看看這本書,很有可能能為你的研究帶來靈感。而讀過這本書的朋友,我首先想感謝你們,因為你們的推薦,這本書才能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多方的關注,也請你們繼續(xù)關注《康熙的紅票》,看看其是否能經(jīng)得住時間的考驗。


——孫立天(《康熙的紅票》作者)


對話孫立天


這本書:

金庸小說為書名帶來了靈感


新京報:這本書改寫自英文專著,在多次采訪中你都提及,這次改寫讓本書對非專業(yè)的大眾讀者更為友好了??煞窈唵谓榻B這本書的成書過程?從英文版到中文版轉(zhuǎn)化的過程中,最困難的是什么?


孫立天:出中文書主要是想完成自己的心愿。親朋好友都知道我出國讀歷史去了,而且讀了很多年,我需要有個交代。這就是我最早想要出中文書的私心。最早我問了幾位在國內(nèi)大學任教的朋友。他們告訴我要出學術類書籍,需要有研究項目支持。對于我這種沒有項目、沒有單位,也沒有名氣的“三無”人員,只有走最原始的市場投稿路線。他們叮囑我市場上的歷史類學術書,可能超過90%都有各種類型的研究項目支持。


因此,我在改寫前就知道我只有市場路線的獨木橋可以走。所以在動手改寫時,我主要考慮的是,文字寫出來讀者能不能看下去,故事有沒有吸引力,書賣不賣得出去。好在我許多大學本科同學比較看好我,感覺我有希望。好幾位在工作之余幫我看稿,給我各種反饋。我有一位初中時代的好友,平常喜歡在網(wǎng)上看連載小說。我第一章改好后,就請他幫我看看,他直接跟我說不行,說我寫出來的文字吸引力不夠,還特別指出每章之中小標題太多,太像論文。


我想,要談到好看,讀起來停不下來,那非金庸的小說莫屬。但細讀了一些章節(jié)后,我發(fā)現(xiàn)金庸小說的吸引力和連貫性,是我不可能企及的,只能心向往之。不過金庸的小說為我取書名帶來了靈感。他小說的名字都很具象化,比如《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神雕俠侶》。我后來把書名定為《康熙的紅票》,就有部分是受金庸小說取名的影響。我估摸看過《康熙的紅票》的讀者,不管喜不喜歡內(nèi)容,大概不會忘記這個書名。


圖片

2024新京報年度閱讀盛典現(xiàn)場。


后來,我又去翻了歷史類名著《萬歷十五年》。這次帶著學習寫作目的翻閱,我馬上發(fā)現(xiàn)它的每章之內(nèi)的確沒有小標題,段落之間都銜接自然,這樣的安排確實能增強閱讀時的連貫性。


于是我就以不要小標題為目標,改寫了前三章。一位大學同學看過后告訴我,他覺得還是應該適當加一點小標題,因為讀者都忙,很難一次性讀完一章,中途要被各種事情打斷,有了小標題容易停頓。我也覺得要完全去掉小標題,對結構連貫性有很高要求,我自己也改得很累,于是愉快地接受了同學的建議,少量地加回了一些小標題。但這個練習去掉小標題的過程,讓我對文章的結構、邏輯的連貫性有了思考,這是我以前寫論文時完全沒有考慮過的問題。


最近,我在網(wǎng)上看到讀者對《康熙的紅票》反饋比較多的一個點,就是這本書好看。有一位豆瓣網(wǎng)友評論說,這本書就像喝水一樣,一下就讀完了。我想這就是得益于對文章結構和連貫性的打磨。


要說困難的話,我想主要是我很多年都沒有讀過比較流行暢銷的中文書,不知道我的寫法是否能被大眾接受。近十多年,由于忙于拿學位,中文方面主要都在看檔案材料和學術論文,我也不知道現(xiàn)在大眾能接受的歷史書應該怎么寫。我在改寫中,借鑒的其實都是海外漢學家,像黃仁宇、史景遷以及卜正民的寫法。我后來回想,其實民國學者對我的影響也比較大,我個人一直比較偏好民國時期學者寫的東西。有些讀者感覺《康熙的紅票》中的故事比較多,其實許多都是來自民國學者的研究,像順治與董鄂妃、九子奪嫡、雍正是否篡位這些內(nèi)容,思路靈感都是從他們那里學來的??偨Y起來,我感覺整本書出版我只是做了一個想出書的人應該做的事,并沒有什么真正值得一提的困難。


新京報:康熙與雍正之間的皇位更替改變了在華傳教士的命運,某種程度上也改變了中西文化交流進程的走向。雍正的哪些個人因素決定了他對待傳教士乃至中西文化的態(tài)度?


孫立天:其實我寫雍正禁教部分,主要目的是想讓大家注意到康熙和雍正父子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各自有完全不同的性格、愛好,不同的登基經(jīng)歷以及人生經(jīng)歷。皇帝也是人。皇帝本質(zhì)上是個頭銜,是整個國家系統(tǒng)的一把手。這一點我想關于美國總統(tǒng)的各種新聞已經(jīng)讓大家切實感受到了個性對于總統(tǒng)這個職位的影響。清代的皇帝也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皇帝,他們的決策都會和他們個性有很大關系。歷史也許有大勢,也許沒有,這是一個爭論不清的問題。無論有還是沒有,我都想提示我們不能輕忽當權者個人在歷史中所起的作用。


這個人:

獨立學者如何做學術?


新京報:在學術高度體制化的今天,作為一名獨立學者開展學術研究有怎樣的感受?


孫立天:在現(xiàn)代學術高度體制化的今天,獨立學者可以參與的學科越來越少,因為好多學科的研究都需要專門設備和特殊的資料。就我所知,當下只有一些人文學科像歷史、哲學、文學和詩歌以及純數(shù)學研究還有獨立學者?,F(xiàn)在在世的最有名的獨立學者可能是解出龐加萊猜想的俄羅斯數(shù)學家佩雷曼。


我不知道國內(nèi)的情況,就美國來說,獨立學者做研究是可行的。像歷史學科,美國有許多研究項目方便獨立學者使用研究型大學圖書館的資料。我長期依靠的就是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的各種資料。


對于研究的發(fā)表,我拿到博士五年時間,就出版了一部英文書、一部中文書和一篇學術論文。就這些有限的經(jīng)歷來說,我感覺獨立學者的身份并沒有被區(qū)別對待。在沒有發(fā)表過論文也沒有額外項目資金資助的情況下,我最初的英文書稿投了七家出版社,就找到了出版機會,這與大學內(nèi)的學者第一本書投稿的通過率差不多。


書出版后,我還寫了一篇正式的英文論文,投稿給兩家海外中國史研究最好的期刊。第一家拒絕了我,但編輯給我寫了很有針對性和很實用的修改建議。從編輯的反饋來看,他是仔細讀過我文章的。我按照建議的思路修改后,投稿了第二家期刊。第一次回復,編輯組就給我寫了約三千字的修改意見,并有針對性地提了一些問題,可以看出幾位編輯都認真讀過我的論文,并花了很多時間給我寫意見。我在修改并回答了問題后,文章被期刊送出去外審,外審專家都比較喜歡我的文章,就直接通過了。這兩次投稿,對方都知道我是獨立學者,也都仔細閱讀過我的文章,并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提出的各種問題,以及指出的不足都十分專業(yè)。這兩次投稿經(jīng)歷,讓我感覺要做歷史研究,獨立學者也是可以做出成果的。


中文方面,我只投稿給商務印書館,有幸直接被接受出版了。從第一位接受我樣章的責任編輯,到后來內(nèi)部的幾次審核,都知道我是獨立學者,整個出版過程很專業(yè)也都很順利。以上就是我個人從拿到博士學位到現(xiàn)在這五年來做獨立學者的一些感受。不過,我最后還是想跟年輕的朋友說,獨立學者并非一條值得推薦的學術研究之路,能夠進入體制,還是要盡量進去,最多人走的路大概率是最好的路。

采寫/劉亞光

編輯/李永博 西西

校對/薛京寧